周昆炫 教授
111396 台北市華岡路55號
文化大學 大氣科學系
辦公室: 大義館 620-4
電話: (02) 2861-0511 分機 25831
傳真:(02)2861-5274
email: zkx@ulive.pccu.edu.tw
Kun-Hsuan Cho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55, Hwa-Kang Road, Yang-Ming-Shan,
Taipei , Taiwan 111396
+886-2-2861-0511 ext 25831
zkx@ulive.pccu.edu.tw
2019/02– 迄今 | 中國文化大學 大氣科學系/地學所 教授 |
---|---|
2012/02–2019/02 | 中國文化大學 大氣科學系/地學所 副教授 |
2008/09–2012/02 | 中國文化大學 大氣科學系/地學所 助理教授 |
2008/04/20–2008/04/25 | NCAR訪問研究 |
2003 – 2021/12 | 追風計畫研究團隊主要成員 |
2003/08/01–2008/08/31 | 台灣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
2000/01/27–2000/07/31 | NCAR訪問研究 |
本人過去的研究歷程乃是以數值模擬、四維同化研究、颱風飛機投落送觀測、衛星遙測資料校驗及颱風動力探討為主軸,透過一系列的颱風模擬研究與颱風學理探討,期望對颱風科學本質及社會民生皆能有具體的貢獻與回饋。
本人過去幾年之研究範疇可區分如下:
2017年11月30日在文化大學觀測到持續時間最長的彩虹,此觀測發現在2018年3月17日正式由金氏世界紀錄(GWR)認證成功,官方紀錄亦於2018年4月6日於官方網頁刊載可供線上查詢,此紀錄也特別摘錄於GWR 2019年鑑中的自然科學類紀錄。雖然彩虹研究在國內外的大氣科學相關的學術研究並未著墨太多,但此發現讓大氣光相-彩虹被社會民眾所注視,國內外媒體也廣為報導。文大大氣系/地學所彩虹觀測團隊繼續運用有限的學校資源進行後續相關研究,已於2018年秋季完成彩虹即時監測設備建置,並於2019年秋季完成彩虹天氣預報等初期研發工作。
彩虹預報:http://faculty.pccu.edu.tw/~zkx/rnbfmd.html
Lin and Chou (2020) 使用地基的全球閃電資料(WWLLN,The 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進行西北太平洋颱風結構及颱風強度變化的研究。選取2005-2017年共13年期間的颱風近中心5倍最大風速半徑(RMW,radius of maximum wind)內資料進行分析,另使用JTWC颱風最佳路徑資料及SHIPS資料進行颱風強度、風切強度分類及颱風周遭環境因子檢驗。在超過50萬筆颱風周圍閃電數據的分析下,在閃電分布的結構上,環境風切會主宰閃電分布的不對稱性,內核閃電是好發在下風切左側,而外圍則是在下風切右側。此外颱風自身強度及環境風切強度也會影響閃電分布的分布特徵,颱風強度越強或風切越弱則閃電分布越集中在內核,而颱風強度越弱或風切越強,則閃電分布越往下風切處偏離。至於閃電分布對於颱風強度變化的影響上,合成結果顯示當閃電分布越集中在RMW內且越對稱分布的話,則颱風在未來6小時會更容易出現快速增強的現象。進一步分析當閃電分布呈現越對稱且內核集中時的SHIPS環境條件的話,可以發現較強的高層輻散、較暖的海溫、較大的颱風潛在強度跟較弱的垂直風切是有利的觸發條件。
近年侵台颱風的個案中有幾個都是具有明顯對流不對稱的例子,即敏督利颱風(2004)、凡那比颱風(2010)、南瑪都颱風(2011)等。這些颱風除了颱風內核區的強降水外,由於另一側較廣泛對流區存在的關係,也會延長颱風的降水時間,因而造成較多的累積降水。Chou et al. (2014, AS)即為探討凡那比颱風侵台期間降水與結構演變之數值模擬研究。凡那比颱風為2010年侵台颱風中唯一登陸台灣的颱風,登陸期間造成台灣西南部、南部山區嚴重災情。其生命期中除了侵台期間伴隨的強風豪雨外,亦包含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學議題,如:1.侵台期間降水集中於台灣西南部;2.出海後,眼牆結構重整及其對流不對稱性。研究中藉由WRF數值模式進行有、無地形的敏感度實驗之模擬比對,來探討此颱風於侵台期間所具有的研究議題。由地形與海溫敏感度實驗與環境垂直風切交互分析下,顯示環境北風風切是形成凡那比颱風對流不對稱結構的主要原因,其強對流區易發生於下風切處左側;此結果與過去探討環境垂直風切造成颱風不對稱對流結構之研究一致。另外,地形有無並不影響此環境垂直風切的產生,不過可以讓對流不對稱更加明顯;而海溫分布對颱風不對稱形成的影響則不顯著。Chou et al. (2016, AS)研究中選取2010至2012年西北太平洋地區共43個颱風進行分析,藉由NCEP風場資料計算環境垂直風切,並結合CMORPH衛星反演降雨率計算颱風對流中心偏移,以分析環境垂直風切與颱風之對流不對稱之關係。由環境垂直風切方向與降水分布中心之合成分析,可以發現颱風之降水分布中心多集中於下風切方向左側,此結果與過去研究之論點一致。另外,針對不同強度之環境垂直風切與不同強度之颱風所造成降雨結構分布之差異,結果顯示當垂直風切強度相同而颱風強度較弱時,其本身結構鬆散且不完整,因此受到環境垂直風切作用後很容易就造成明顯的對流之偏移。當颱風強度越強時,其結構扎實且對流完整性較高,相對比較能抵抗環境垂直風切之影響,其強對流分布偏移的程度會趨於颱風內核區域。若固定颱風強度時,隨著垂直風切強度增強,颱風之強對流分布偏移程度也會越來越明顯。Chou et al. (2019, TAO)使用數值模式模擬南瑪都颱風(2011)同時受風切與地形影響下所形成之明顯對流不對稱研究,藉由模式設計不同敏感度實驗以探討陸地條件、模式物理過程以及季風低壓槽中另一颱風塔拉斯(2011)對其對流不對稱的影響。結果顯示環境的垂直風切是造成南瑪都對流不對稱的形成主要因子,其他因子的影響則不顯著。此研究也透過颱風中心的相對流場分析,提出一個由環境垂直風切存在所產生的不對稱次環流形成機制,即下(上)風切側低層內流及高層外流的增加(減少),導致颱風內核對流的增強(減弱)。
過去已發表四篇相關論文探討颱風眼及眼牆受呂宋島與台灣地形所形成之特殊眼牆結構演變研究(Chou et al. 2001; Wu et al. 2003, 2009; Chou et al. 2011b; Chih et al. 2015)。此研究針對瑞伯颱風,利用衛星觀測資料與MM5數值模擬結果,研究其通過呂宋島期間眼牆的變化情形。結果顯示呂宋島的地形對於瑞伯颱風登陸前後眼牆結構的變化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登陸前其眼牆先收縮,而登陸後受地形影響眼牆會破碎,至於當颱風再度回到海上時,眼牆則會重新再組織起來,並且此時颱風眼的範圍較登陸前來得大。藉由對於此種眼牆結構變化之物理機制的探討,可使我們對於此類型登陸颱風之結構與強度變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且有助於瞭解眼牆及地形交互作用之動力問題。Wu et al. (2003, GRL)論文結果已為2003年9月Nature Magazine的news and views in brief所報導。
Chou et al. (2011b, TAO)使用TRMM衛星85-91 GHz之亮度溫度的微波影像,觀察2000-2010年西北太平洋的颱風於地形效應下眼牆之演變過程的統計特徵,研究中發現通過呂宋島的颱風個案中,眼牆半徑擴大的機率高達87%,當颱風通過陸地再次回到海面之後,則有57%的機率眼牆會收縮。另外,此研究中也分析相同時期登陸台灣的19個颱風個案,結果顯示,89%的颱風個案於登陸後眼牆呈現向外擴張的情形出現。然而,颱風再次回到海面的外圍眼牆重新組織與隨後眼牆收縮的現象則不易出現,主要是因為颱風在通過台灣後是移入海面面積較小的台灣海峽所造成。另外,研究中也發現颱風通過台灣期間所伴隨的降雨特徵同樣於登陸後有向外擴張的現象存在。Chih et al. (2015, TAO)使用數值模式探討辛樂克颱風(2008)於通過台灣期間所形成的眼牆結構演變研究,再次證實當颱風通過島嶼地形後,會導致其眼牆收縮、破壞、重整的現象;此外,研究也透過模式敏感度實驗探討不同結構渦旋在遭受地形影響下之影響,結果顯示具有較大旋轉角動量的渦旋,可以維持其渦旋結構,並讓颱風外圍區容易激發更強的降水。
Lin and Chou (2018, MWR)為探討颱風通過菲律賓地形的大小演變研究,透過長時間資料的統計與分析,統計了近40年來通過菲律賓後進入南海颱風之大小變化的特徵,經由熱力與動力環境因子的分析,找出有利和不利於颱風大小發展的環境條件。另外,也透過年代際差異的對比,發現近期的颱風大小變大比例增加,颱風的破壞程度對於整個南海地區的威脅也隨之增大,這樣的趨勢也和全球暖化和季風槽消長有連帶的關係。經由本研究得知,在評估颱風對於南海區域的影響,不能單純只考慮颱風強度,因為有超過三成以上的個案,在通過菲律賓之後其颱風強度雖然減弱,但是颱風大小卻仍然持續增大。而低層環境場存在較強的西南風,容易引發強風切,大範圍的角動量內傳,帶來南邊暖濕的大氣和海水,這些環境條件都是有利於颱風大小持續發展的關鍵因子。
Chou et al. (2018, AS)為探討颱風的壯度及大小對台灣整體風雨的影響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颱風壯度跟大小之間有良好的正相關性,颱風強度跟壯度、大小之間的相關性較差。颱風強度、壯度、大小這三個因素之間有不同的變化情況,包括三者變化一致、強度巔峰過後壯度跟大小仍持續增加以及颱風大小最大值出現在強度巔峰之前等三種類型。研究進一步探討颱風強度、壯度、大小以及颱風移速跟台灣風雨的關係,針對台灣整體風雨的分析結果發現颱風壯度及大小跟風雨指標之間的相關性最好,其次則是颱風移速跟風雨指標的相關性,強度跟風雨指標的相關性則較低。
過去十多年的研究歷程曾使用MM5、WRF、TCM4數值模式、MM5/WRF 3/4DVAR資料同化系統來進行颱風相關數值模擬與資料同化研究。數值模擬的研究主要在探討颱風受地形影響下的結構演變議題。資料同化的研究主要為探討颱風初始化與投落送資料影響評估研究。Wu et al. (2006, JAS)即透過4DVAR資料同化探討颱風動力過程及初始化改進問題。研究中進行一系列的觀測系統模擬實驗(Observing Systems Simulation Experiment; OSSE),研究結果顯示同化風場對於颱風強度、結構的維持遠較氣壓場來得重要,另外,對於風場與質量場在颱風初始化過程的角色提供清晰的地轉調節動力詮釋。研究中亦發展出一個可移動初始颱風渦旋的4DVAR資料同化方法,對於颱風路徑模擬改進提出新的見解。Wu et al. (2007, WAF)則使用MM5/WRF 3DVAR模式系統評估投落送資料對於颱風路徑模擬之成效。Chou and Wu (2008, MWR)為使用DOTSTAR投落送資料與虛擬渦旋方法來改進西北太平洋颱風之路徑與強度預報。研究中分別探討投落送資料與虛擬渦旋資料的角色,並發展出最佳結合投落送與虛擬渦旋資料的方法。
從2004年起,本人即已積極參與追風計畫任務執行與後續研究工作,也接續發表了幾篇關於投落送資料影響評估的期刊論文(Wu et al. 2005; Wu et al. 2007; Chou et al. 2011a)。Wu et al. (2007, WAF)中特別針對2004年的10個颱風個案進行模式影響評估研究,顯示投落送資料平均可以改進美國氣象局、美國海軍及日本氣象廳全球電腦模式24-72小時颱風路徑預測準確度達20%。此研究是首先使用國際上各主要作業模式所進行的投落送影響評估研究。另外,Chou et al. (2011a; MWR)則進一步分析2003-2009年投落送資料於NCEP GFS模式對路徑模擬的影響,根據42個研究個案的統計結果顯示,投落送資料可以明顯改善模式1-5天的颱風路徑誤差達10-20%左右。
除了飛機投落送資料的模式影響評估研究外,本人也特別使用投落送資料來進行衛星散射儀風場也之相關校驗研究(Chou et al. 2010; Chou et al. 2013)。Chou et al. (2010, JGR)為使用追風計畫投落送高垂直解析之風場資料來校驗颱風周圍的QuikSCAT海面風場資料。研究使用2003-2007年追風計畫所觀測的457枚投落送資料進行比對。結果顯示在所有可以校驗的資料中,衛星風的風速誤差為2.6 m/s、而風向誤差為17˚。此外,在弱風速區下的衛星風有低估風速的情形,而高風速區則有順時針方向偏差的情形。此研究也指出,由於QuikSCAT衛星風場在低於17 m/s的量測仍有一定的精確度在,因此可以提供作為分析颱風暴風半徑與決定颱風結構的觀測依據。另外,預期這些衛星風場誤差特性可以使用於資料同化系統中,藉以提昇颱風路徑、強度與結構演變之作業預報與模擬研究。Chou et al. (2013, JGR)為延續之研究,主要目的在以投落送資料驗證ASCAT於熱帶氣旋環境場下的精準度,並探討不同條件下的誤差特徵與相關應用之評估。投落送觀測資料來自DOTSTAR、T-PARC、ITOP三個實驗計畫和NOAA所屬之颶風研究中心(HRD)例行性飛機觀測。研究結果顯示,ASCAT所呈現的誤差明顯大於過去的衛星散射儀驗證之結果,原因是由於本次驗證使用的投落送,包含較高比例的近熱帶氣旋中心和高風速區的資料。整體而言,ASCAT風速值普遍低估,且風速越強低估越明顯;而風向誤差主要來自於弱風區,隨風速無明顯的偏差。儘管如此透過本研究,仍可發現目前ASCAT風場仍具有足夠的準確度用於分析颱風的七級風半徑(R30)或暴風半徑(R34)。
近期研究指出,可以利用改變積雲參數法及雲微物理參數法來產生熱帶氣旋的路徑系集預報。Chou and Huang (2011, AS)則延續此一研究概念進行侵台颱風之系集路徑預報研究。研究中使用WRF模式進行颱風路徑模擬,藉由選用四種不同積雲參數法及微物理參數法組合成16種不同降水物理過程來產生路徑系集預報,並與世界主要全球預報模式NCEP、JMA、UK和EC等比較優劣。此外,由於目前全球模式資料所解析之颱風強度仍不足,此研究中額外使用渦旋植入法來加強颱風的初始強度,以期得到較佳的強度模擬,並比較較佳初始強度下所模擬的路徑系集預報有何差異。另外,特別分析不同降水物理過程參數法對於颱風強度、結構與路徑模擬之影響。
【博士班學生論文】
遲正祥/全球暖化對熱帶氣旋強度與大小之影響研究 (2014)
林書正/颱風通過菲律賓群島前後大小演變過程之機制探討 (2016)
【碩士班學生論文】
黃柏智/不同降水物理參數法之颱風路徑系集預報 (2010)
林書正/ASCAT衛星散射儀反演風場於熱帶氣旋環境下之誤差特徵 (2011)
沈逸翎/凡那比颱風(2010)侵台期間之數值模擬探討 (2012)
葉峻銘/南瑪都颱風(2011)對流不對稱性-地形與環境垂直風切作用 (2014)
陳美伶/敏督利颱風(2004)之數值模擬探討 (2014)
江孟恆/環境風切引發之颱風對流不對稱研究-衛星資料分析及數值模式模擬 (2015)
吳聖宇/颱風壯度與大小對台灣風雨之影響 (2017)
林振維/颱風環流大小對於台灣產生之遠距降水強度影響(2017)
邱昕弘/弱環境風切下快速移動颱風之對流不對稱研究-寶發颱風(2012) (2017)
林學勤/海洋條件對天鵝颱風(2015)快速增強之影響 (2017)
計畫類別 | 計畫編號 | 計畫名稱 | 職稱 | 執行期程 | 補助單位 |
---|---|---|---|---|---|
111 年科技部研究計畫 | MOST 111-2625-M-034 -001 | 高衝擊天氣之氣象防災資料校驗應用及評估計畫--整合系集模式預報與衛星反演風場之颱風大小分析平台(總計畫及子計畫一)(I) | 主持人 | 2022/8/1-2023/7/31 | 科技部 |
111 年科技部研究計畫 | MOST 111-2111-M-034 -001 | 台灣地區閃電特徵及其應用研究(III) | 主持人 | 2022/8/1-2023/7/31 | 科技部 |
110 年科技部研究計畫 | MOST 110-2111-M-034 -002 | 台灣地區閃電特徵及其應用研究(II) | 主持人 | 2021/8/1-2022/7/31 | 科技部 |
109 年科技部研究計畫 | MOST 109-2111-M-034 -004 | 台灣地區閃電特徵及其應用研究(I) | 主持人 | 2020/7/31-2021/8/1 | 科技部 |
108 年科技部研究計畫 | MOST 108-2111-M-034 -001 | 使用全球閃電資料探討颱風強度變化及結構特徵研究(III) | 主持人 | 2019/7/31-2020/8/1 | 科技部 |
107 年科技部研究計畫 | MOST 107-2111-M-034 -004 | 使用全球閃電資料探討颱風強度變化及結構特徵研究(II) | 主持人 | 2018/7/31-2019/8/1 | 科技部 |
106 年科技部研究計畫 | MOST 106-2111-M-034 -004 | 使用全球閃電資料探討颱風強度變化及結構特徵研究 | 主持人 | 2017/7/31-2018/8/1 | 科技部 |
105 年科技部研究計畫 | MOST 105-2111-M-034 -002 | 地形與環境垂直風切對颱風對流不對稱性之動力機制探討(III) | 主持人 | 2016/7/31-2017/8/1 | 科技部 |
104 年科技部研究計畫 | MOST 104-2111-M-034 -004 | 地形與環境垂直風切對颱風對流不對稱性之動力機制探討(II) | 主持人 | 2015/7/31-2016/8/1 | 科技部 |
103 年科技部研究計畫 | MOST 103-2119-M-034 -001 | 地形與環境垂直風切對颱風對流不對稱性之動力機制探討 | 主持人 | 2014/7/31-2015/8/1 | 科技部 |
102 年國科會研究計畫 | NSC 102-2111-M-034-001- | 颱風飛機及衛星觀測資料之分析、驗證、模擬與動力研究 | 主持人 | 2013/8/1-2014/7/31 | 國科會 |
101 年國科會研究計畫 | NSC 101-2111-M-034-001- | 颱風飛機及衛星觀測資料之分析、驗證、模擬與動力研究 | 主持人 | 2012/8/1-2013/7/31 | 國科會 |
100 年國科會研究計畫 | NSC 100-2111-M-034-003- | 颱風飛機及衛星觀測資料之分析、驗證、模擬與動力研究 | 主持人 | 2011/8/1-2012/7/31 | 國科會 |
99 年國科會研究計畫 | NSC 99-2111-M-034-004- | 颱風飛機及衛星觀測資料之分析、驗證與動力研究 | 主持人 | 2010/8/1-2011/7/31 | 國科會 |
98 年國科會研究計畫 | NSC 98-2111-M-034-002- | 颱風飛機及衛星觀測資料之分析、驗證與動力研究 | 主持人 | 2009/8/1-2010/7/31 | 國科會 |
97 年國科會研究計畫 | NSC 97-2111-M-034-005- | 颱風飛機及衛星觀測資料之分析、驗證與動力研究 | 主持人 | 2008/11/1-2009/7/31 | 國科會 |
大學部:大氣科學概論、程式設計與氣象繪圖、熱力學、流體力學、數值分析、數值天氣預報、颱風概論、颱風動力學、通識:天然災害
研究所:地球物理流體力學、高等數值天氣預報